美联商汇观察到,纳斯达克向美国证监会提交了上市规则修订提案,大幅提高IPO上市门槛。这篇来聚焦分析纳斯达克新规下中概企业如何破局。
纳斯达克近期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提交了上市规则修订提案,核心内容有三点。一是提高上市门槛,新公司以“净利润标准”上市,最低公众持股市值要求从500万美元提至1500万美元;二是加速退市流程,市值低于500万美元且有上市缺陷的公司,将加快停牌和退市;三是针对中概股有特别要求,新上市公司IPO最低募资额设定为2500万美元(或等值股票价值的25%),且不含老股转让。若SEC批准,新上市标准将很快生效。
新规如果生效,对已上市中概股影响主要体现在退市风险加剧和合规成本上升。而且在新规生效之后上市的企业,前期的准备也要对应新规做出调整。
中概企业如何面对?
对已经上市的企业来说,一方面,退市风险显著增加,低市值公司首当其冲,面临退市威胁,且退市整改期缩短,“1美元退市”规则更严格。另一方面,流动性要求提升,维持成本增加,企业为维持上市地位,需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市值管理、加强投资者沟通。
对还未上市但计划在美IPO上市企业来说,小盘股上市可能要拉长战线,否则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。长期低市值、低流动性的“僵尸股”,存在合规缺陷或财务问题的企业,业务模式受质疑或涉及监管风险的公司,以及近年来通过小规模IPO或反向收购上市的中小企业,退市风险较高。
第一点,想要破解当下僵局,这部分企业首先需要优化财务指标。通过加强成本控制、优化产品结构、提高产品附加值、拓展市场份额等方式,增加净利润水平,提高盈利能力。同时,合理规划融资结构,通过内部积累或外部融资等途径增加股东权益,以满足更高的公众持股市值要求和募资额要求。
另外,要合理规划融资。企业需根据新规重新设计融资计划,确保新股发行规模能够达到 2500 万美元的最低募资额要求。可以考虑延长 Pre - IPO 融资链条,如增加 B 轮、C 轮融资等,在上市前通过 PE/VC 募集足够资金。同时,要提前规划融资节奏,避免因临时调整估值体系而影响上市进程。
第二点,在众多应对策略中,SPAC 上市模式与并购的结合,为中企赴美上市开辟了一条新的可行路径。SPAC,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,其运作模式独具特色。先由经验丰富的发起人设立一个仅含现金“壳公司”,在纳斯达克等证券交易所上市。随后,在规定期限内(通常18-24个月)SPAC 凭借专业团队的市场洞察力,寻觅具有高成长潜力的目标企业,展开并购行动。完成并购后,目标企业借助 SPAC 已上市的身份,迅速实现上市融资。
SPAC是已经上市的现金壳公司,与SPAC合并上市更容易。与传统 IPO 相比,SPAC 模式优势显著,流程更为精简,时间成本大幅降低,一般情况下,最快 6 个月内即可完成 SPAC 和 De-SPAC交易,助力目标公司上市,而传统 IPO 往往需要更久;在费用方面,由于 SPAC 已完成上市募资,合并企业成本优势明显。
当下采用 SPAC 上市模式走并购之路,可以破解流通股不足的困境。纳斯达克新规下,IPO 最低募资要求大幅提升至 2500 万美元,众多中企因资金募集难题,上市之路受阻。SPAC合并时可以释放更多流通股,更容易满足2500万美元的上市要求。SPAC 在IPO 阶段发行的公众股(通常以 “Unit” 形式包含普通股和认股权证)在合并后自动转换为新公司股份。企业无需在首次公开发行时筹集巨额资金,能缓解资金压力,专注于自身业务发展与价值提升。
第三点可以考虑上市公司并购。退市要求变得严格势必造成很多难以支撑的上市壳公司,通过与之整合并购资产,达成最终上市,也是一种策略选择。中企可依据自身战略规划,在同行业或相关产业链中筛选具有协同效应的企业进行并购,吸引投资者目光,提升上市后的市场表现。
根据最新媒体新闻、NASDAQ官网信息及财经报道等公开内容整理。